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校长面对面》的访谈现场,那今天来到我们直播间的是开发区第六小学董桂华校长。你好,董校长。
你好,主持人,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校长面对面》是由水母网和开发区教体局共同推出的烟台首档大型教育视频栏目。今天我们的访谈主题是“学校在师生共享阅读中的引领”,那首先请董校长给我们介绍一下咱们第六小学。
开发区第六小学原名叫奇章小学,始建于1939年,1992年更为现名。2002年9月迁入了新校舍。现在有教职员工80多人。其中,中级教师、高级教师20多人,本科以上学历有70多人,硕士研究生7人,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500多人。 学校占地20000多平米,一期工程5000多平米,二期工程是6000多平米。学校现有30个标准教室、20个特种教室、专用教室,满足了现代教学的需要。学校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科技示范学校”、“烟台市教学示范学校”、“烟台市花园式学校”、“烟台市语言文字化规范学校”。多年以来,学校坚持素质教育办学方向,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以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夯实学生人生基础”为办学目标。在为每一个孩子撑起成长天空,为社会培育理想、道德、文化、纪律兼备的合格公民、优秀人才。逐步形成了“勤学、善思,明理、笃行”的学风,厚德博学、教书育人的学风。
这样算来,咱们学校也是有70多年来的历史了。听说咱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董校长给大家讲一下,在这些方面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好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注重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坚持以育人为中心,覆盖整体,突出特色。在继承与发展中,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做到硬化指标、净化心灵、美化环境、文化育人。学校文化建设分为南楼和北楼两大主体,南楼的一楼的侧重的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影响;二楼侧重的是学习习惯的影响和教育;三楼侧重的是读书习惯的影响和教育。北楼主要是科学和人类文化的影响和教育;北二楼是地理文化;北三楼是天文文化;北四楼是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主要侧重的是美术和音乐两大课类的一些影响和熏陶。 二、我们学校特别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根据《烟台开发区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的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发展目标,建设独具特色的数字校园,努力推进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在硬件建设方面,到2016年为止,我校已经完成了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已进入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千兆光纤接入教育程序网,校园网络的全覆盖,接入当地(音)300个,建设有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录播室1个,多功能厅1个,多媒体教室40个,实现了班班通。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我们学校建设有学校门户网站,这个在网上都可以查到,可以点击搜索微信公众号“校训通班级空间”,让家校的沟通实现了零距离。努力打造阳光社区和教育云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成果,推进信息化课堂建设,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尝试在部分学科中,使用“翻转课堂”模式,拓展信息技术课堂。与校外基地合作,在学校开设了机器人课程。下一步的发展构想,我们将快速推进智慧教育建设进程,在做好硬件规划与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小学生需要特点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特色网络教育课程,做好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我校信息技术教育,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的华丽转身。 三、我们开展家校联动,拓宽教育渠道,教育资源的优化需要学校、社区、家庭的相互配合、关注与参与。我们学校现在建立了三级家委会:一级是班级家委会、第二级是级部家委会、第三级是学校家委会。家委会全面参与学校的工作,从教学、食堂以及其他的学校日常管理。从前期我们开展的一些工作来看,家委会参与度效果非常好。像今年的春季运动会、春游还有植树节,都是由我们的家委会、班级家委会亲力亲为组织的。对孩子的影响效果非常明显,它的影响效果远远超出了在校园内的效果。 四、我们对效果的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进行了很大程度地挖掘。现在我们学校有彩陶、折剪纸、胶东文化、美食课堂、儿童心理、舞蹈、古筝等本校本课程和教材。这些校本课程的挖掘,为学生拓宽了视野,开启了一片新天地,对孩子的成长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现在非常有积极性的一项工作。 五、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相彰显了育人特色。现在学校每学年都举行“四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这些校园特色节日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校园生活,像我们的孩子们排练的舞蹈节目和合唱节目,一连三年,在开发区获得一等奖。
刚才董校长从校园的文化建设、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家校联动、校本课程以及艺术、体育教育这五个方面,给我们网友着重地介绍了一下开发区第六小学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做的这些工作。近几年,阅读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2014年的相关报告,中国人的年均读书是4.77本,日本人的年均读书是40本,俄罗斯人是年均50本。对于这种现象,董校长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您有什么看法?
现在全民阅读已经上升到一个国家战略,学校更不用说了,我们是文化的传播地,我们当老师的身上,承载的就是这一份责任。现在应该说一方面,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出现了一些滞后,出现了一些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我们中国人的阅读量比较偏低,从一些资料来看,中国教育学会的副会长朱永新(音),他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永新学者他现在就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里面也明确地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标准和目标:第一学段、第二学段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也就是一、二、三年级孩子要养成一个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第二学段的课文阅读总量不能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能少于100万字。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我们学校推出了“阶梯式阅读”活动计划。大力加强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建设,努力营造全校读书氛围,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与好书作伴,让老师与大师对话。
刚才董校长提到说,在第二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那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应该是在几年级?
第二学段应该说是三四年级,第三学段就是相对于我们现在的五年级。
其实很多习惯的养成,都是应该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那么咱学校对于这种,尤其是刚一入学的学生,我们怎样去培养的他这种阅读习惯呢?
刚一入学的学生,我们首先开设阅读课,每周一课,专课专用,指导阅读。通过师生间有目的、有计划地相互推荐好书,老师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分享阅读的快乐。比如说低年级的小学生,他的主要朗读的内容有以下的这些,《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以及语文课本当中的一些篇目。第二个就是我们丰富学生的阅读书籍,你让孩子热爱书,要有让他热爱的理由,那我们就给他先创造这个条件。
培养他们的兴趣是吧?
对。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要让孩子接触到书。所以在图书的采购这一块,我们是下了很大气力的,每年都要采购。
那么在我们采购图书的时候,是不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比如说,可能老师会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就是什么样的书,让一年级的学生有兴趣,什么样的书会让二年级的学生更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