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请刘科长解答一下。
非常感谢这位家长对我们幼儿园教师辛勤劳动工作的理解。对于幼儿教师放寒暑假,目前可以查到的依据是在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里,规定幼儿园在中小学放寒假、暑假期间,以不影响家长工作为原则,工作人员可轮流休假,具体办法由举办者自定。我现在了解的是南方地区幼儿园大多给老师放寒暑假。之所以能放假,源之于两方面,第一个是南方到了夏天天气特别热,孩子集中在幼儿园里会有诸多的困难;第二个,南方幼儿园在经费保障上大多比较充裕,有的地方是除了跟家长收取一部分费用,财政拨款、企业赞助都有很好的保障,幼儿教师工资发放在南方不存在障碍,所以他们老师放寒暑假,老师的工资可以照常发。但是在咱们烟台地区,如果将幼儿老师寒暑假正常放了,老师照常发工资是不可能的。我们大部分幼儿园经费主要来源于收费,如果放了寒暑假,来时的工资得不到正常发放。所以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在寒暑假幼儿园孩子少的情况下,将几个班的剩余的孩子集中起来,老师轮流看护,轮流休息。 关于在工作时间办收费班是不可以的。
关于刚才很多家长提特长班的需求。我刚才听学前教育的问题,我感觉没有很明确的指导意见。我们给孩子选学前教育的时候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是需要先教育我们,刚才感觉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我们不知道。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网站、幼儿入园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孩子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去通过进行特别的培养。
这一块我们宣传得还不太够,现在幼儿园的精力真是有限。
大部分时间放在开放日。
也是想通过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在参与幼儿园的活动的过程当中,建立到底幼儿园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刚刚这位先生的问题问得好,现在很多人关注《爸爸去哪儿》,这实际是一部幼儿教育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使孩子可以接受(家长的教育影响),无论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孩子都是纯真的,有自己的个性,在活动中,他们由倔强、自私慢慢变得敞开了开放了,好的教育就是实现孩子与家长互动的过程,不是用嘴来说教。在一些事情的经历当中、参与的活动当中。说到宣传这一块,你们可以经常浏览“山东学前教育网”、“烟台教育网”有学前教育这一栏,“中国教育网”,关于国家规定性的文件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百度上搜很清晰,有文件、有解读。所以,专门靠幼儿园对家长的宣传,我感觉这个量还是不够的,家长也需要主动学习。因为在座的家长都是有文化的,热心于幼教。希望各位家长积极主动的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关于教育,我看现在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外语教育了。有一些幼儿园已经有外语班了。
关于外语教育原来有很多家长关心这个问题。国家规定的所有文件当中没有外语教育,相当多的专家也不太赞成。但是现在因为高考的外语分值占得很高,现在分数值也降了。现在全民学外语,花很多钱去学外语,我个人不赞成,并不是所有人将来都要到国外去。尤其对小的孩子来讲,4-5岁的阶段是学习母语的关键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如果你家庭当中能提供一个多语言的环境,这我们也不反对。学习外语我们靠外来的环境来学不是很重要,纲要反复宣扬的观点是3-6岁的阶段,孩子需要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有些东西不是不可学,但是是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就没必要花大量的精力来学。我们2007年烟台市下发的《烟台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常规(试行)》明确要求不允许幼儿园进行外语教学。这个基于我们的师资不够,英语培训也是有商业推手的问题,各种社会力量办的一些高收费的这班那班。我们明令禁止在幼儿园引进这些,学英语的费用要好几千,英语外教的资质谁来批、谁来管理。我们幼儿阶段的教师光会外语也不行,你要懂幼儿教育,你要知道对3-6岁的孩子怎么说话,你英语用3-6岁能接受的方式方法来教,我们现在没有这方面的能力,现在规定也是不允许的。我有一个当英语老师的同学也说过,我特别讨厌小孩上杂七杂八的英语班,上课很不认真,刚开始系统学习外语乍一看,这个单词我懂、那个语法我会,注意力很不集中,但是一个学期下来之后成绩就不行了,到最后还得回到头重新学。所以外语暂且不学也罢。
接下来,我们有请咱们的学生家长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继续与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进行交流。
刚刚关于您说的“爸爸去哪儿”我没看过,平时工作比较忙,我确实没有看过。关于家长与孩子怎么交流,因为我的孩子刚上小班。现在的脾气、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不喜欢跟人交流。就是性格自私。作为家长来讲怎么来引导他对待一个事情该心平气和他沟通,在孩子不正当的要求之下不得到满足的时候,可以心情坦然,不至于又打又闹,或者说通过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作为家长我特别苦恼,打他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又说不通。对于性格培养,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首先你不能把孩子定位在自私。3岁左右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萌芽比较强烈的时候,什么都是我的,这个是我的,看到的东西都是我的。我们为小班的孩子设计活动区同样的玩具要五六个,一个区里进来三五个孩子要一人一个玩具。如果只有一个孩子有,那些必然上去抢。只是他的心理成熟刚到这个阶段,他不是自私,他这种状态很正常,自我意识萌芽的状态。上街的时候看到小朋友的玩具,会一下子抢过来说这是我的。再有孩子的需求方面,什么时候他的需求你没满足他,他就发脾气,这也是很现实的,孩子没想那么多,社会的秩序在他的脑子里没有概念,这是他的本能,你不给我,我自然地就哭闹这种方式来表达我的不满,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干预让秩序在孩子脑子里就一点一点建立,哪一些可以,哪些不可以。比如说他把小朋友的玩具抢过来了,然后这个时候家长告诉他这个东西是小朋友的,先一起玩,妈妈也可以给你买。所以你不要觉得他一哭一闹不正常。有一些孩子他确实习惯了(哭闹),孩子最能摸得着父母的脉,今天我一哭闹这个要求我得到了,我下一次一哭一闹又得到了,所以他就会觉得这种方式就是“法宝”了,这个时候就在于你了。孩子的反映是父母对他态度的一个反应。这个东西涉及的内容太多,哪一个东西可以,哪一个东西不可以。比如说吃东西,比如说吃草莓,大的先送给爷爷奶奶,然后再送给爸爸妈妈。在这些事情当中一点一点解决,不要想着我说个什么话他就懂了。
还给大家一个建议,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取了两批孩子,一批孩子每人1块糖放在手里。说5分钟以后你再吃这块糖可以得到什么奖励,有的孩子就克制不住,有的孩子就可以克制住,这样的孩子就是将来的注意力克制力会比较强。包括我们现在的家长,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相当多,是一个取舍克制的问题。另一种孩子就不控制自己,想吃就吃了这样的孩子,一路下来,只要有欲望就马上满足,意志力也是比较薄弱的孩子。比如说约定这一个月之内妈妈给你买一个玩具,合理的需求满足他,不合理的需求不满足他。他哭的时候会看你的反应,看你态度很坚决,他也就会收起来,慢慢的这种“秩序”就建立起来了。所以他现在(2-3岁)是正常的,如果永远的持续的话,就不正常了。
接下来,我们请其他几位家长就自己关心的问题继续与我们各位专家领导进行交流。